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黄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浠水县也是一块具有深厚革命底蕴的红色沃土,红色资源丰富多彩,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浠水这片热土洒下了很多烈士的鲜血,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铭记历史,守正创新,发掘浠水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既具有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的政治意义,也有提升浠水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作用。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意义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是历史留存的我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载体和结晶,是我党百年来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最好见证,是弘扬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载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集体学习,红色资源是我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明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在当下,落实好总书记讲话精神,把铭记历史与守正创新相统一,把红色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把党性教育、红色文化弘扬、和美乡村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相融合,擦亮浠水红色名片,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浠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现状
(一)浠水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浠水是革命老区之一,有光辉的革命历史。大革命时期,浠水是中共党组织和农民活动最活跃地地方之一,1926年11月,中共浠水特别支部成立,这一时期全县发展党支部30多个,发展党员300多人,1927年5月,中共浠水特别支部扩建为中共浠水县委,隶属中共湖北省委。在党的组织号召下,浠水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全县共发展工会、农会、妇会会员9万余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浠水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的26个苏维埃县政权之一,党组织发动群众支援红十五军、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等对敌斗争,仅洗马饭一役就歼敌两千多人;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第五师重要游击根据地,建立了鄂东抗日游击小组、何寨四中队、浠水便衣队、浠水独立营、县指挥部、冈西支队等地方武装,建立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浠水人民积极配合了中原部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战斗行动。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浠水人民为争自由、求解放付出了2.46万人的生命代价,其中牺牲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4300余人,县团级以上干部52人,县委书记5人。解放后有1079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之中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武汉各院校学生自治联合会主席,成为学生革命运动领头人的郭芬;有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红十军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有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抗日英烈”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一(直南)军分区政治委员闻允志、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团长朱长清;有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民主斗士闻一多;有孤潜虎穴、出生入死,长期从事我党地下秘密工作的徐楚光。这些革命英烈是浠水英雄儿女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浠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辉煌的革命历史留存了大量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根据统计,已经发现的浠水县重要红色文化遗存共有62处。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注重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是文物、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在县博物馆和闻一多纪念馆,收藏有各类可移动革命文物17件,其中一级革命文物7件,二级革命文物6件,三级革命文物4件。这些可移动革命文物中,有一方“1932年蕲水反日会抗日纪念碑座”,碑座相对两面刻有铭文,一面刻有“日本于九月十八日强占东三省我们要团结奋斗雪耻复仇”24字,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二日建立 蕲水反日会”。另一面刻有“永远对日经济绝交”8个大字。;有一枚“1927年张翼南参加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纪念章”,它见证了湖北及浠水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有一封“1937年董必武写给陈致远的信”,我们从信中读出了革命先辈们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勇赴国难的家国情怀。在全县61处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列入市、县保护单位16处。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包括:浠水三角山旅游度假区 “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革命洞”、“刘伯承留影处”;斗方山风景区抗日战争时期的“还我河山”和“游山不忘救国”摩崖石刻等。这些红色文物和遗址遗迹虽历经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至今都保存完好。二是建立了纪念馆、纪念碑、展览馆。在县城东建设了闻一多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馆名;在徐向前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建设了洗马革命烈士陵园,在今年9月30日我国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当天,县委书记陈正红带领县“四大家”领导集体举行烈士纪念活动。在三角山建立了“三角山烈士墓”;还建立了“红二十八军游击根据地纪念碑”,团陂镇“十三庙革命烈士纪念碑”,兰溪镇盐客树村蒿子岭胡天桃烈士墓,蔡河镇高岗岭村香铺塆“阵亡九人之墓”,在丁司当镇孟家冲村恢复整修了浠、蕲、边抗日指挥部,保存整修了张体学曾经战斗生活的遗址遗迹,并建设了红色文化展览馆等。全县部分村建设了村史馆宣传本村革命历史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县人民政府共立烈士纪念墓碑618座。县内有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5处。这些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已经成为促进我县文旅融合发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成为全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的故事得到广泛宣传。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被先烈们的精神所感染,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谣、小说、戏曲等,以多种形式传唱,有很多经典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是红四军》《革命成功再结婚》《浠水来了李先念》《妇女放哨》《大别山区新四军》《十盼八路军》等红色革命歌曲很有影响力,唱响浠水大地,如《这是红四军》:
“睡到夜更深,门口在过兵,又不要茶水呀,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步响呃,不见人做声。伢们不要怕,这是红四军,姑娘快起来呀,门前点盏灯,照在大路上呃,同志好行军。”
这首方言纯朴、真情实感,富有本土文化的红色革命歌曲,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唱至今,通过搜集、整理后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浠水分卷》收录。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深入挖掘我县红色文化资源,2023年11月浠水县成立了“浠水红色文化新四军研究会”,专班挖掘宣传红色文化,县民政局筹集资金编辑出版了《浠水红色地名故事》,县政协刘卫国同志搜集大量资料编辑出版了《浠水红色记忆》。先烈们的事迹和精神从过去到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在代代相传,自觉赓续,红色文化始终是激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
(三)浠水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
一是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基层地方对保护红色遗址遗迹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高,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缺少对所在地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的长远规划和日常突入。二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全面深入。目前我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景区等标志性场所,而在一些红色遗址所在地一些乡镇村特别是在山区地带开发利用工作还很滞后。对“红色品牌”的挖掘也不够系统深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不够、红色故事传播不广泛、红色教育开展不够深入。三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单一,缺少创新的利用方式。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展览、展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利用仍然局限于具体实物、静态图像或动态视频来呈现,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也不够,与生态、文化、和美乡村旅游资源没有深度融合,再加上宣传渠道单一,对外吸引力不强,市场辐射范围小,老百姓对大部分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熟知度不高。四是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的投入不足。
三、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保护资源,提炼打造红色品牌。红色资源是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印记,遗存下来,弥足珍贵。一是要“明晰家底”。要在全县范围内对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文物、文献和资料进行全方位普查、搜集、挖掘与整理,形成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建好红色资源数据库,形成我县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完整档案;二是要加强保护。在对历史事件、人物、遗迹等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过程中,要以真实性为原则,保护性修复要保持历史原貌,要优化保护管理方式,对不可移动的红色物质资源,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和安全性;对红色非物质资源要采取必要的传承活化措施,防止灭失。要健全完善保障机制,适度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经费投入,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毁坏红色资源的行为,使我县物质和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不毁损,不灭失,永续相传。三是要活化利用。要突出重点,深挖内涵,打造精品,提炼再造浠水红色品牌。以闻一多、张体学、郭芬、胡天桃等重要红色人物为主线,由党史、县志、档案、文旅、新四军研究会等相关部门和社团组织承担起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与保护利用方面的课题研究,理清历史脉络,进一步挖掘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同时,对浠水区域内历史上重要的革命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流传下来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文章、书信和实物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传唱的民歌民谣,诗歌、小调等红色历史文化加大研究和解读、进行提炼和升华,持续推出系列精品戏曲、歌曲、电视剧、电影、短视频、出版著作等,要像宣传闻一多一样,再打造几个红色文化品牌,促进我县红色文化事业繁荣。
(二)促进“红绿结合”,创建红色和美乡村。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我县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更是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资源和动力,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打造红色文化为灵魂的和美乡村,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文旅部门结合我县旅游资源和红色遗址遗迹制定红、绿结合的旅游路线,让分散的景点串点成线、串联成面,再配以当地民风民俗、乡村风貌、特色美食等,实时更新,全面直观吸引游客前往,提供游客旅游信息查询、游玩体验反馈和互动沟通的渠道。闻一多是著名的民主斗士,闻一多纪念馆是到浠水旅游者的打卡地,丁司当蒋山及周边的孟家冲村是张体学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县城周边翟铺村、张家坪村、芦河小流域治理一些村产业基础发展较好,和美村庄建设水平较高,可以规划串联打造为闻一多、张体学和美乡村旅游线路。洗马镇是徐向前率部激战的地方,三角山既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也是刘邓留下战斗足迹地方,这里的李宕寸还留存了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还有红军洞等传说,加强景点建设,加以推介可以打造洗马三角山红色旅游线路;团陂街有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团陂镇周边也有很多红色的故事,这里有红军将士林维先智斗敌人故事,也有十三庙革命烈士纪念碑、祁开支烈士纪念碑,可以串联一系列传说故事打造团陂红色旅游线路;巴河镇历史上是浠水长江码头口岸,也是抗日民主斗士闻一多的家乡,也留下了抗日时期浠水地方党组织八打日军盘踞巢穴“红部”精彩故事,周边兰溪盐客树村也是红军师长胡天桃烈士的出生地,可以结合一起打造巴河兰溪红色旅游线路等等。二是建设红色产业新村。在全县选取一批有红色历史底蕴的村,整合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资源培育产业,打造一批红绿结合的和美新村。丁司当孟家冲村争取项目和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打造“三基地、两示范”:即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塆组党建红星之家示范点、清廉村居示范点。该村在现有红色景点维护修缮和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加大产业发展的力度,把现有的得意桃园做大、民俗客栈做好、让油菜花海出彩!还要培育一些新的产业,壮大村级经济基础,真正做到红色更红、绿色更绿,成为全县红绿结合的示范点。三角山红色资源丰富,李宕村和黄溪冲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可以依托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油茶、板栗、柿子等林果业,可以成为红色旅游、绿色采摘的和美新村。全县其它有红色底蕴的村都可以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打造各自的红色+基地、红色+景观、红色+产业,让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红色引领,绿色振兴”。 三是涵育红色文化乡风。有红色印记的村要善于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红色文化资源有独特的地域特征,革命战斗的遗址遗迹、烈士和英雄相关的实物、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都可以用于宣传和弘扬,树立标杆和榜样,让群众守住记忆、根植内心。我县兰溪镇盐客树村这方面做得比较主动,该村是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烈士的出生地,该村抓住这一红色资源 ,积极建设胡天桃故居、胡天桃烈士事迹展览馆,并请北京书画院院长著名书法家张惠臣为建筑题匾,将烈士英勇事迹作为党员学习、群众教育的重要题材,并作为村使馆的重要宣传内容.在这一主题的引导下,该村的红色文化氛围非常浓郁,村风、塆风积极向上。可以以此为典型,在全县进行推广,将红色文化纳入乡村文化的指标体系,鼓励乡镇村积极挖掘红色历史文化,鼓励文化部门创作红色文化的文化艺术作品,引发群众共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可以利用村使馆、文化大舞台、乡村橱窗、乡村广播等宣传红色文化,烘托红色氛围,使红色成为乡村文化的主流、乡风文明的底色。
(三)创新宣传方式,讲好红色历史故事。提高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力和影响力,要突破红色文化资源宣传的传统模式,创造智媒体时代传播新途径。一是要重视和发挥移动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使群众了解浠水县红色文化资源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加便利和多元,推动百度引擎、官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嵌入浠水红色文化的宣传内容,扩大影响力,政府注册相关平台账号,积极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加强活动营销和搜索,打造实时热点。推出专题专版系列报道、主题采访、视频。二是建设红色资源信息应用平台。将红色文化资源“一站统管”“一站共享”“一站服务”,统筹全县红色景区、故地、红色教育基地等,推出讲座课程、体验路线、博主分享等优质学习资源,完成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体验”,从“被动参观”到“主动参与”,在社交媒体中传播,让宣传在对话与交流中完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运用“红色+科技”创新,实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全息影像等新技术融合,共享数字红利;共同塑造品牌形象、共享市场信息。三是要鼓励相关主体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筛选精品,排练节目,在全县巡回开展红色文艺演出。今年10月27日,浠水县委宣传部联合黄冈市群艺馆、浠水文旅局、商务局、清泉镇、县楚剧团、农文旅投资公司在清泉镇闫河村盛大举行“红色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活动,宣传红色文化,展销土特产品,实现了红色+文旅+促销,现场气氛热烈,群众反响很好,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四是党政部门举办系列党史课和讲座、红色主题展览。抓住重大节庆日,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宣传实践,开展诵读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活动,主动贴近基层,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到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中。同时加强老促会、县志、党史、县委党校等与各学校的联动,更好地把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实现党内党外、城市和乡村、校内校外的全面贯通,让红色文化全面浸染,红色故事广泛传唱,烈士英模永远铭记。
(四)加强人才培养,培育红色文化传人。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人的作用,定向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引进党史、旅游管理、新闻等专业人才,在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定向培养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成立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承担讲解工作,邀请专家学者、讲解员解读静态展览中的历史故事,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熟悉历史、语言流利、形象靓丽的讲解员。通过多种途径在全县建立一支了解浠水红色历史、热衷红色文化宣传、善于讲解表达的红色宣讲队伍,对于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承人给与鼓励和奖励,在全县形成争做红色文化宣传人的氛围,让红色基因在浠水落地生根,红色文化在浠水世代相传,成为浠水又一个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