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发展的汽车后市场,许多企业经历了兴衰起落,其中一家名为“养车无忧”的公司,似乎特别引人注目。它的故事不仅展示了行业的竞争态势,更反映了创业者的艰辛历程。2018年10月,养车无忧再次被“出售”,而这距离其上次的转手,仅仅过去一年半。在2017年4月,杭州资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曾战略控股养车无忧,便开始全面接管。这家公司,从创立之初到如今的“命途多舛”,经历了许多波折,其成长历程值得深入探讨。
走过的艰难岁月
时光倒回到七年前,养车无忧的创始人陈文凯在汽车零部件配套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时中国汽车后市场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配件质量、服务价格的不透明,亟需改变。于是,在2012年,陈文凯创办了养车无忧网,前身是早在2011年便上线的“17汽配网”。养车无忧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助保养服务平台,车主可以根据自身车辆的实际状况,在线选择需要保养的项目和相应的配件,然后到线下门店进行更换。这种一站式的服务为车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尽管养车无忧拥有良好的资源背景,但其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尤其是在2014年,随着O2O模式的兴起,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养车无忧进入了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凭借盖世汽车的支持,陈文凯的设想是利用这一背景为用户提供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选定优质的原厂产品,二是通过直接从厂家购进,以提供“低价良品”。
困境与挑战
然而,市场的现实却让养车无忧的理想与计划遭遇了挫折。虽然其商业模式曾被分析人士与美国的Autozone相提并论,然而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对DIY汽车保养缺乏认知,导致这一模式难以推广。为应对这一局面,养车无忧采取了调整策略,推出在线智能推荐系统,帮助车主在输入车型和行驶里程等信息后,购买正确的保养配件,同时与各类汽车服务机构合作,为车主更换所购配件。
尽管如此,养车无忧的市场表现却未能达到预期,客户增长缓慢,销量一直维持在每日几百单的低迷状态。面对内外压力,养车无忧于2016年1月推出互联网汽修服务连锁项目,试图通过建立线下汽修店与线上商城的合作关系,改善自身的困境。然而,这一转型之路依然艰难,且与同时起步的途虎养车在发展策略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资本的缺失与竞争的残酷
养车无忧在市场的竞争中,资金问题始终是其无法逃避的难题。数据显示,直至2015年5月,养车无忧才完成了6210万元的A轮融资,之后便鲜有融资的消息。相较之下,途虎养车早在2012年便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并在2018年获得了4.5亿美元的E轮融资,这显然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尽管养车无忧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但缺乏资金的支持,使得其在C端用户的争夺战中逐渐处于劣势。原CEO李立兵曾表示,养车无忧的早期失败原因主要在于资本实力不足。先锋新材原本计划再投资1.4亿元,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导致养车无忧的资金链断裂。
不同命运的背后
2017年8月,养车无忧获得了一笔数千万元的融资,投资方为杭州资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次转手被视为养车无忧的第一次“卖身”。李立兵接手后迅速进行调整,将商业模式从B2C转变为S2B2C,试图实现“修配融合”。然而,由于团队实力和资金的限制,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养车无忧的发展再次遇到挑战。
在养车无忧推出互联网汽修服务连锁项目时,陈文凯曾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让门店遵守商业规则。然而,与途虎养车坚持线下工场店的做法相比较,养车无忧在与门店的关系上似乎缺乏共赢的态度。李立兵在回顾时提到,门店若不依赖平台,双方在利益上必然会产生博弈,这也为后续的经营埋下了隐患。
再次转手后的希望
2018年10月,养车无忧再次被宁波白鹭林集团收购。尽管经历了多次转手,李立兵依然对养车无忧的发展抱有希望。他指出,目前的养车无忧在宁波已开设多家直营店且盈利状态良好,计划继续扩展。李立兵还透露,养车无忧在探索会员制社交电商的线上拓展,力求在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新机会。
养车无忧和途虎养车,这两家曾几乎同时起步于上海的企业,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资本的力量、团队的能力,似乎是导致目前局面的重要因素。尽管途虎养车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但养车无忧在经历了多次挑战与转变后,仍然有机会实现逆转。
未来,养车无忧能否在重组后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理性的考量,李立兵相信,养车无忧依然有可能在后市场中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