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0日晚,中国男足在世预赛亚洲区18强赛最后一轮比赛中,凭借小将王钰栋的点球破门,1-0小胜巴林队,以3胜7负的战绩结束本次世预赛征程,最终位列小组第五,遗憾无缘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尽管提前出局,但能以一场胜利告别本届赛事,对于球队和球迷而言,也算是一种心理慰藉。
比赛结束后,巴林队方面对失利结果颇为不满,不少球迷也质疑裁判判罚点球的合理性。那么,这个点球究竟是否该判?让我们通过比赛画面和规则来深入分析。
在比赛第62分钟,中国队前锋王子铭在右路高速突破后送出传中,皮球在飞行过程中明显击中巴林后卫埃克尔的手臂,导致球的运行轨迹发生改变,直接破坏了国足一次潜在的进球机会。从慢镜头来看,埃克尔的手臂并未完全紧贴身体,而是处于自然张开的状态,客观上扩大了防守面积。
部分球迷认为,埃克尔的手臂属于“被动触球”,即“球打手”而非“手打球”,因此不应判罚点球。然而,根据国际足联(FIFA)最新手球规则,判定手球犯规的关键并不完全取决于球员是否有意触碰皮球,而是看手臂是否处于“非自然位置”并因此获利。
在本案例中,埃克尔的手臂向外伸展,客观上干扰了传中球的路线,使得巴林队从中受益。即便他的动作并非蓄意手球,但按照现行规则,裁判仍有权判罚点球。此外,当值主裁在做出判罚后,还专门与VAR视频助理裁判进行了确认,双方均认定判罚无误,这才让王钰栋站上点球点一蹴而就。
展开全文
尽管这场胜利无法改变国足无缘世界杯的现实,但从比赛过程来看,中国队确实凭借自身努力赢得了合理的结果。1-0的比分或许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证明球队在逆境中仍未放弃拼搏。
赛后,关于点球的争议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有球迷认为裁判判罚公正,符合规则精神;也有人质疑国足仅靠点球取胜,缺乏运动战进球能力。无论如何,这场比赛再次引发了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竞技体育的判罚难免存在争议,但规则始终是裁判执法的唯一准绳。这一次,国足的胜利并未依赖运气,而是建立在规则允许的合理判罚基础上。尽管世界杯梦想再次破灭,但希望这场胜利能成为球队重新出发的起点。
你怎么看这个点球判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