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汉中之战时,赵云的枪有了外形描写,“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字——白。由此,赵云白马银枪的形象逐渐形成。在北派评书里,如袁阔成先生将其称作亮银枪;南派的苏州评话里,张国良先生称作赖银枪。
从好听和好读的角度,统一为亮银枪更为合适。在张国良先生的评话里,赵云的枪不仅有了名字,还明确了具体形式:杆长一丈二尺,明代一尺大约为32厘米,也就是4米左右,有红缨,是葫芦式枪尖,枪锋有五个指头那么宽。
再看70后和80后熟悉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主要参考两宋到明代的武器。由于是多个画家分别绘画,赵云的枪要么是葫芦式枪尖的捣马突枪,要么是枪头在枪锋处先变宽,然后收紧至枪尖的透甲枪。宋代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的捣马突枪,以及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实纪》中提到的骑兵所用的透甲枪,就是这两种枪的历史原型。而后在影视动漫游戏中出现的赵云亮银枪,基本都是这两种枪的衍生品。
历史形象中的赵云武器
在历史上,赵云同样以勇武闻名。刘备称赞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称其为虎威将军,同时代的人也对他有“强挚壮猛”“猛将之烈”的评价。
赵云最初是以骑将的身份在刘备阵营登场。东汉末年,幽州以突骑闻名,赵云出身河北,曾在统帅精锐骑兵白马义从的名将公孙瓒手下任职,其骑兵作战和指挥能力十分高超。而且当时正值中国古代新式骑兵——甲骑具装开始崭露头角的时代,这是一种人马俱甲的重型骑兵,这种骑兵使用一种新式的重型长枪——马槊。
马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50-60厘米长的剑形枪尖,破甲能力和杀伤力极强;二是枪身很长,达一丈八尺,汉末一尺大约23.6厘米,所以马槊长度大约在4.24米左右。
赵云很可能是甲骑具装的指挥官。建安22年的汉水之战,堪称赵云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他率领几十名甲骑具装骑士接应黄忠,先是击溃曹操军的前锋轻骑兵,随后突破曹操军步兵阵列。之后为救援副将张著,赵云特意回营更换体力耗尽的战马,重新发动甲骑具装冲锋,成功解救张著。曹军看到营门大开、偃旗息鼓不敢攻击,就是害怕遭遇甲骑具装的突然袭击。而曹军最后的溃败,一方面是因为埋伏弓弩的射击,另一方面也是在撤退过程中误以为赵云发动了甲骑具装突击,想要快速逃离攻击范围。
此外,历史上的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换算过来身高约1.88米,身材魁梧强壮。这样的身形在东汉末年,无疑是高大威猛的存在。所以,赵云的历史形象应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壮汉,身穿重型铁札甲,骑着披着铠甲的战马,手持4米多长的马槊,如钢铁猛兽般发动雷霆一击的冲锋,往往能迅速击溃数量远超己方的敌人。这个历史形象与大家熟悉的白马银枪形象,差距确实不小。
银枪背后的英雄传奇
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亮银枪,到历史记载里可能使用的马槊,赵云手中的武器虽历经不同的演绎和解读,但始终不变的是他那英勇无畏、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无论是在艺术的舞台上,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赵云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心目中永恒的英雄。亮银枪也好,马槊也罢,它们都不仅仅是一件武器,更是赵云英雄气概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与崇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